核酸——生命之本
点击次数:53  打印此页
 
         细胞是一切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生命过程是通过细胞的新陈代谢来实现的。核酸(DNA和RNA)是细胞的核心物质,主宰着细胞的新陈代谢。
人类生命起源于核酸
        茫茫宇宙,经天纬地,沧海桑田。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进程中,也不断探究着人自身。人从何而来?又将到哪里去?达尔文说,人是从海洋走来,由原始动物进化而来。是这样吗?
        现代生物化学家们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核苷酸和氨基酸的有机小分子物质,汇集在原始海洋里,经过长年累月的缩合和聚合,慢慢吸纳了嘌呤、嘧啶、脂肪酸、单糖等有机小分子,逐渐形成了核酸和蛋白质大分子;再经过悠悠岁月的演变,终于形成了具有原始新陈代谢作用和能自我繁殖的单细胞。原始生命就这样诞生了。
        于是,恩格斯说:“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恩格斯说的“蛋白体”就是指核酸和蛋白质。
        20世纪50年代,沃森、克里克划时代地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模型,不仅为揭示生命的奥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宣告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美国的《20世纪100大新闻》将这一重大发现排在第12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50周年庆典的彩车上就有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作为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标志。
        20世纪60年代,霍利、霍拉纳和尼伦伯格破译了基因密码,证明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使用相同的遗传密码。这一发现,为达尔文进化论中共同祖先学说提供了重要的论据。
生命个体来自核酸
        人类的遗传物质就是核酸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它的总和称为人类基因组。
         根据科学家的分析,人体精子或卵子中的25个DNA分子中包含了人类的所有基因,是由30亿个碱基对构成的线性序列,但其中除了间隔序列、非编码序列和各处重复序列,只有2%-5%的序列为人类5—10万个基因编码。
        人类基因组中包含着决定人体诞生、发育、衰老、健康和病亡的所有遗传信息。
        20世纪以来遗传学的发展告诉我们,DNA 分子由四种具有不同碱基的核苷酸构成,一段核苷酸的序列代表特定情况下表达的遗传信息,表现出特定的生理功能。人类基因是合成人体的蛋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DNA序列,人体的全部遗传信息都藏在脱氧核糖核酸序列中。人和动物的差别,就在于DNA序列的结构和表达不同。
        简单而又通俗地说,人是用一个个基因“堆”起来的。
        人类基因组中蕴藏着生命个体的根本奥秘,它与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着生命个体的生老病死。
        一百多年来,全世界已有69位科学家因从事核酸及核酸的相关研究荣获诺贝尔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充分表明:核酸是创造人类生命、支配生命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本源物质。
基因之战:搞清30亿核苷酸序列
        1986年3月,诺贝尔奖获得者杜尔贝科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测定人类基因组序列》的短文,主张从整体上研究人类基因组序列,因为包括癌症在内的疾病直接或间接与基因相关。“人类脱氧核糖核酸序列是生命的真谛,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这一序列息息相关。”他的这篇短文,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书”。
        美国基因研究会的科学家雅各布斯把这项工程比喻为在“干草堆中寻针一样。但意义重大,这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相提并论,共同组成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
        美国是第一个投标者。1989年,美国成立了“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由著名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双螺旋模型发现者沃森担任第一主任。它的总体目标是:在15年内,以30亿美元的投入,搞清人类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
        中国成为继美、英、日、法、德之后第六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已申请承担百分之一的测序任务。百分之一任务的完成将标志我国已掌握生命科学领域中最前沿的大片段基因测序技术,表明中国在开发和利用宝贵的基因资源上已处于世界发达国家同步的地位。
克隆:基因工程新发展
        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他们已成功地用成年羊的乳腺细胞克隆出一只小绵羊多利。
        这一消息如同原子弹爆炸成功一样,震撼了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基因工程中的新发展——无论是克隆羊还是克隆牛或者是用来提供人体器官移植用的转基因猪,还是制造新的农作物———都引发了对那些可能破坏自然的“狂人科学家”的恐惧。
        各国政府均表达了对克隆技术不同程度的拒绝。
        ——意大利卫生部长宣布禁止对人和动物进行任何克隆试验;
        ——英国农业部已停止资助复制绵羊计划;
        ——美国总统克林顿下令停止用政府资金从事克隆人研究;
        ——中国卫生部部长陈敏章申明中国政府对待克隆的立场是“不赞成,不支持,不允许,不接受”。
        近几年来,在禁止将国家资金用于克隆人研究的同时,并没有堵死这条路。科学家普遍支持进行克隆人类早期胚胎的研究,这是因为克隆技术在医疗上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利用克隆技术,可以用患者本人细胞培育出新组织,用来治疗神经损伤、糖尿病、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
        实际上,克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全世界每天有16万人死于疾病!据国家卫生部1998年4月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国平均每天有1.3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疾病占全国死亡原因的70%以上。
        1998年8月10日,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隆重开幕,全世界3000名科学家云集北京,基因与疾病的话题成为这次大会关注的焦点。“不论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都有必要在基因水平上去探究原因,在此之外,人类正常的衰老和死亡,也受基因的调控。因此,不论防治疾病还是延缓衰老,都可以从基因这个层次上来研究解决问题。核酸,人体本源营养素在人们发现核酸以前,曾认为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
        当发现核酸以后,人们才知道,人体蛋白质的合成是由脱氧核糖核酸发出指令,DNA是蛋白质的设计师,由RNA具体执行合成任务。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院士指出:大量事实表明,更本质的生命物质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
        美国一位科学家把人体生命基础物质的生理活动比喻为行驶中的汽车,蛋白质是汽车本身,而核酸则是开车的人,这说明基础生命物质中,核酸比蛋白质更重要。
那么,为什么传统营养学只把蛋白质而没有把核酸列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呢?
        原因之一是,核酸的发现比蛋白质迟100多年。加上,一个重大科学发现要让社会普遍接受,也得有一个过程。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据说当时只有5个人能看懂。——1913年,他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纲要》,提出并论证了广义相对论。
        ——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物理学界对相对论尚有争论。
        ——直到1945年,原子弹爆炸验证了能量与质量可以互相转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得到公认。
        令人欣慰的是,核酸营养学权威、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的弗兰克博士,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成千上万病例的实践创立的核酸营养学与核酸代谢疗法,正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并从中受益。我们有理由相信,核酸营养学与核酸代谢疗法将在21世纪这个生物技术的世纪里更加发扬光大,为人类健康造福。
        核酸创造生命,核酸维护生命,核酸延长生命。
        核酸,生命之本。
 
Copyright © 2014 北海市巨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电话:0779-3082751,010-89506894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362号